1967年9月5日,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于修建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的協(xié)定》,標志著坦贊鐵路項目正式啟動。
經(jīng)過多年艱苦努力,坦贊鐵路于1976年正式移交給坦、贊兩國政府。“鋼鐵斑馬”終于馳騁在千里莽原上。
這條橫跨東非大裂谷帶,全長1860公里的鐵路,從勘探到竣工歷時8年時間,至今仍享有“自由之路”和“友誼之路”的美譽,為非洲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見證中非友誼的歷史豐碑。
“中國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雄心壯志,也是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共同追求的光榮夢想,更是“中國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秉承著“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信念,回望歷史,在發(fā)展振興的道路上,中非人民結下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兄弟情誼,最終實現(xiàn)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
2019年2月14日,在坦贊鐵路達累斯薩拉姆站,乘客在列車抵達后陸續(xù)出站。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奮斗
5萬多名中國援建者
用汗水和鮮血鑄就“自由之路”
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西郊,有一座白色的紀念碑佇立于此,上面書寫著6個中國漢字——中國專家公墓。一座座大理石墓碑上,鐫刻著一群海外奮斗者的名字,他們都是因援助坦桑尼亞建設而殉職的中國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
據(jù)史料記載,上世紀60年代,獨立后的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為了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支持南部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迫切需要另辟一條新的運輸線路。坦桑尼亞和贊比亞首先尋求西方大國和蘇聯(lián)的幫助,但均遭拒絕。
1965年2月,時任坦桑尼亞總統(tǒng)朱利葉斯·尼雷爾首次訪華,表達了請求中國援建坦桑尼亞至贊比亞鐵路的愿望。中國領導人從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表示同意援建這條鐵路。1967年6月,時任贊比亞總統(tǒng)肯尼思·卡翁達在訪華期間,也同樣探詢了中國政府對修建坦贊鐵路的意見。對于兩國領導人的請求,中方均明確表示愿意投資修建,并強調(diào),這是對廣大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斗爭的支持。
1967年9月,中坦贊三國政府代表團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于修建坦贊鐵路的協(xié)定。當時新中國成立不足20年,在本國經(jīng)濟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傾力相助。為建設坦贊鐵路,中國先后派出了5萬多人次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建設,高峰時期,甚至有1.6萬中方人員在現(xiàn)場施工。
1973年,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工人、技術人員在一起冒雨趕修坦贊鐵路。新華社記者 李生南 攝
坦贊鐵路于1970年10月動工興建,1975年6月7日全線鋪通,同年10月23日全面建成并試運營,1976年7月14日正式移交給坦、贊兩國政府。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港口城市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長1860公里,均由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援建。
有曾經(jīng)參與坦贊鐵路建設的中國建設人員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當時建設的條件非常艱苦。例如在吃水上,由于當時條件受限,主要是收集雨水和河水。“而且受限于檢測條件,下雨的時候,只能收集雨水儲存在干凈的器具中,用白礬沉淀凈化后飲用。”
不僅如此,在晚上睡覺時,還要應對非洲各種昆蟲的襲擊,例如非洲大螞蟻等。為了預防瘧疾,建設人員每個星期都會吃藥,但仍然會得病。
這是2021年5月21日拍攝的位于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中國專家公墓。新華社記者 李斯博 攝
追憶
大家風險共擔不分彼此
近70名中方人員獻出生命
近70歲的坦桑尼亞老人朱馬·賽義德會一口流利的中文。1972年,他被選派到中國北方交通大學(現(xiàn)北京交通大學)學習鐵路管理相關專業(yè),學成回國后,他被分配到坦贊鐵路的達累斯薩拉姆車站工作,曾親歷了坦贊鐵路建設。
賽義德時常會想起那段到處都潛伏著危險的艱苦歲月。“修建隧道時,時常有石塊從頭頂滑落;渡河時,要時刻提防水中突然出現(xiàn)的鱷魚。”但是面對種種艱難狀況,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卻從來沒有退縮過。
“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始終和當?shù)亟ㄔO者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大家風險共擔,不分彼此。”賽義德時?;貞浧甬敃r的情景,大家還會聚在一起觀看中國電視節(jié)目,這是那段艱苦歲月中為數(shù)不多的快樂。
為修建坦贊鐵路,中方有近70人長眠異國他鄉(xiāng)。如今,從坦贊鐵路崗位上退休后的賽義德,幾乎每年都會去中國專家公墓祭奠。“每次來到中國專家公墓,我總會想起那些為幫助我們而獻出生命的中國朋友們,這些人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犧牲后也沒能安葬在故鄉(xiāng),我應該來看看他們。”
坦贊鐵路的修建難度是顯而易見的,鐵路穿越了坦贊的高山、河流,還穿越了原始森林,有些鐵路建于淤泥上,穿越無人區(qū),還要面臨野獸的襲擊。有一位西方工程師在參觀完后,感慨萬分,稱贊中國人真了不起,并直言:“只有修建過萬里長城的人,才能修出這樣高質(zhì)量的鐵路。”
贊比亞魯西瓦西湖畔的少年兒童歡迎坦贊鐵路的列車通到他們的家鄉(xiāng)(1976年攝)。新華社發(fā)
見證
中非人民因鐵路結緣
為非洲繁榮發(fā)展作出貢獻
坦贊鐵路見證著中非友誼長存。2015年,由外交部政策規(guī)劃司編寫的《中非關系史上的豐碑——援建坦贊鐵路親歷者的講述》正式發(fā)行,時任坦桑尼亞駐華大使欣博表示,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為南部和東部非洲人民爭取獨立和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提供了一條真正的生命線,坦方對此永遠心懷感激。
“坦贊鐵路是中非人民親善、友誼和團結的象征。中國始終是非洲的全天候朋友,是愿意詢問和傾聽非洲國家需求的伙伴。”時任贊比亞駐華大使姆瓦佩說道。
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亞蒙巴薩,當?shù)孛癖娫谥袊兄频拿蓛?nèi)鐵路首批內(nèi)燃機車旁載歌載舞。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坦贊鐵路不僅極大改善了坦贊兩國的交通運輸狀況,為銅礦資源豐富的內(nèi)陸國家贊比亞提供了出海口,多年來也為兩國人民提供了廉價、可靠的出行方式。
在坦桑尼亞,坦贊鐵路也扮演著協(xié)助當?shù)厝嗣撠氈赂坏闹匾巧?。每當有旅客列車?jīng)過,農(nóng)民都會在車站內(nèi)擺出自產(chǎn)的土特產(chǎn),工人們搭乘列車把機械制品送往急需的鄉(xiāng)下。近50年來,這條享有“自由之路”和“友誼之路”美譽的鐵路累計運送貨物3000多萬噸,運送旅客4000多萬人次,為非洲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坦贊鐵路,中非關系的豐碑》,人民日報, 2015年7月24日
2.《全球連線|坦贊鐵路建設親歷者追憶中國援建者》,新華社,2021年6月4日
3.《坦贊鐵路見證中非“全天候”友誼》,參考消息,2019年9月23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