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cpkq8"><dl id="cpkq8"></dl></rp>

      <td id="cpkq8"></td>

      聊天中這些“潛規(guī)則”,暴露了你的情商

      前幾天,一則“午夜給老師發(fā)微信被拉黑”的事件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的熱議。江蘇南通的一位媽媽,為了讓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當上班上的值日生,在深夜11點左右和凌晨零點左右分別給老師發(fā)了幾條長消息。

      “劉老師,我兒子當個值日生就這么難嗎,我相信我兒子表現(xiàn)不至于那么差吧……”

      結(jié)果,這位媽媽并沒有等來老師的回復,而是發(fā)現(xiàn)自己被老師“拉黑”了。

      一氣之下,她便把微信聊天截圖發(fā)上了微博,沒想到微博一發(fā)出,就引來了網(wǎng)友們的大量吐槽。

      其中被質(zhì)疑最多的,就是家長給老師發(fā)微信時間:

      @依依:既然這位媽媽也知道白天工作,晚上忙家事,那么為什么不能把事情留到工作時間解決,非要在深夜打擾別人休息呢?@Mango-湖水藍-檸檬綠:半夜12點溝通,這位媽媽你是認真的嗎?@顧顧顧嶼安 :大半夜打擾老師就算了,語氣還特別不好。什么老師也要配合我。全班又不是只有你家一個孩子,你想給你孩子安排啥老師都配合了,別人家孩子怎么辦呀?老師尊重你的前提是你得尊重老師呀!@悅小然:教師不是服務行業(yè),家長支付的是教育,不是老師的24小時服務,言語里能看出不只是對孩子情況的溝通,更多是對老師教育方法,理念和能力的滿滿質(zhì)疑,如果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又抱著一肚子不信任,自己找的累又何必怨別人。

      據(jù)了解,事件中的“劉老師”家中有兩個孩子,其中二胎寶寶剛剛一歲左右,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本就辛苦,對于“深夜騷擾”的家長,采取拉黑的方式雖然欠妥,但也可以勉強理解。

      相比起來,這位家長的做法顯然更令網(wǎng)友們感到不滿。

      家長關(guān)心孩子,和老師溝通本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把老師看做24小時待命的服務人員,不分時段地隨便發(fā)微信打擾別人,這樣的行為就有些過分了。

      現(xiàn)在,微信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人們之間的主要交流方式。

      曾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衍生詞 ——“微德”,即一個人在微信中表現(xiàn)出的道德品質(zhì)。

      可不要小看這個“微德”,因為它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人的情商和教養(yǎng)。

      曾和幾個朋友討論過:“微信聊天中,最惹人討厭的行為是什么?”

      結(jié)果,大家一致選出了四種最“敗人緣”的行為:

      一、60秒語音瘋狂轟炸

      朋友小白說,每次她收到語音消息的瞬間,第一感覺就是抗拒。

      “十秒就能看完的信息,他偏要讓你花幾十秒的時間來聽,其中又不知會出什么差錯……”

      有一次,小白在開會的時候,一個很久不聯(lián)絡的朋友忽然給她發(fā)來一串語音。

      小白開會不方便聽語音,對方說話又不太清楚,轉(zhuǎn)出的文字也看不出所以然。

      怕有什么急事,無奈之下她回復對方:我在開會,麻煩打字可以嗎?

      沒想到回復她的還是一連串的語音轟炸。

      后來小白點開語音才聽清,這個朋友不知從哪里打聽到她要出國出差,拜托她代購化妝品。

      而后面幾條五十幾秒的長語音竟然都是化妝品的種類和名字。

      小白一個一個地聽,不小心按斷了語音,還要點開重聽一遍,光記下那些化妝品的名字就花了半個小時。

      每次提起這件事,小白都十分氣憤:

      “微信語音雖然在很多情況下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但這并不是只憑自己高興,就去隨便打擾別人的理由呀!”

      語音雖然方便,但在很多時候,傳遞信息容易出現(xiàn)微小的偏差。再者,不太熟悉的人,使用文字交流,也是在保持一段舒適而禮貌的距離。

      所以,簡單的話可以語音說,具體的話一定要文字說,重要的話,那不如就打一通電話吧!

      二、有事不直說,而是問“在嗎?”

      在微信中,經(jīng)常遇到這樣一種人:有事不直接說,而是先問“在嗎?”

      和過去的qq不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微信幾乎是“全天在線”狀態(tài),遇到什么緊急的事情完全可以直接說出來。

      曾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吐槽:

      “早上看到微信里有人問‘在嗎?’,回復了‘在’之后,那邊再也沒了動靜。結(jié)果一整天牽腸掛肚,害怕是什么重要的通知,甚至總有種大難臨頭的恐懼感。到晚上終于忍不住了,發(fā)微信過去問那個人到底有什么事,結(jié)果那個人居然說‘忘了’……”

      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收到過別人發(fā)來的“在嗎”、“問你個事兒”、“有時間嗎?”這種無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對話。

      其實,這種對話不僅拉低了溝通效率,也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對于這句缺乏“微德”的話,最好的回答就是:有事直說,沒事的話就當我不在!

      三、收到信息后,只用意念回復

      我們雖然不能要求任何人都“秒回”,但收到回復是對一個人最起碼的尊重。

      朋友小北是個典型的“聊著聊著就消失”的人,用網(wǎng)上的話說,叫做“意念回復”。

      他常被身邊的朋友吐槽“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是輪回”。

      因為這個壞習慣,他的女朋友總感覺自己被忽略了,不知跟他吵了多少次架。

      在工作中,領(lǐng)導布置下來的任務得不到他的及時回復,對他的信任度逐漸降低,再也不把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小北之前總覺得,這只不過是個小失誤,沒有人會放在心上。

      但他后來才發(fā)現(xiàn),身邊的朋友、同事潛意識都覺得他是個不靠譜的人,早已開始慢慢疏遠他……

      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表示過,和“意念回復”的人聊天,感覺很痛苦。

      不管和他們說什么,都好像是把一塊石頭扔到了大海里,沒有一點回應。

      其實,一個簡單的收到回復,體現(xiàn)出的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品質(zhì)。

      你的一句收到,可以讓人感到放心,感到踏實,更感到被重視。

      這種行為意味著尊重,也意味著責任,更加意味著一個人的品質(zhì)。

      四、休息時間,肆意發(fā)信息打擾

      歌手巫啟賢曾在節(jié)目中講過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凌晨2點,他正睡覺的時候,微信響了。原來是朋友發(fā)給他的視頻請求,他點了接受。

      結(jié)果對方說:“老巫啊,我們在KTV唱你的歌,你聽。”

      他生氣地掛了,結(jié)果過了一會,手機又響了,對方再次發(fā)送視頻聊天。

      巫啟賢還未開口,對方搶先喊道“不好意思啊,剛才信號不好,我重打一次,你聽你聽。”

      接著傳來了KTV里的鬼哭狼嚎聲。

      巫啟賢氣憤地說:“這種人就該直接拉黑!”

      很理解巫啟賢氣憤的心情,因為我也曾在早上5點,收到過一位習慣早起的同事“聊工作”的微信。

      因加班只睡了5個小時的我被鈴聲驚起,頭昏腦漲,強打精神回復著同事的問題,結(jié)果一整天的精神狀態(tài)都很差。

      就像新聞中,半夜給老師發(fā)微信的家長一樣,有些人只顧及自己的需求,只按照自己的時間表行事。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是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我也曾在周末下午收到過另一個同事的工作微信。

      但微信內(nèi)容簡潔明了,開頭是“很抱歉打擾你周末的休息”,中間是工作通知,結(jié)尾還說明了這項工作并不緊急,可以到工作日再處理。

      相比起來,這位同事發(fā)微信的方式就讓人覺得舒服得多。

      在微信中,對他人的禮貌和體貼,也是“微德”的一種體現(xiàn)。

      北野武曾說過:

      “所謂規(guī)矩,從根本上考慮,其實就是為他人著想。一個差勁的人,是完全沒有‘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這種想法的。”

      微信里的潛在規(guī)矩其實很簡單,就是隔著屏幕,能找準自己的分寸。明白什么該問、什么不該問,什么時間適合聊天,什么時候不宜打擾別人。

      一個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即使是在微信里,也會堅守自己的禮貌,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處境和感受。

      這便是“微德”的體現(xiàn),也是一個人身上真正的修養(yǎng)。

      微德即品德,細節(jié)見教養(yǎng)。

      發(fā)微信前,三思而后行,才能在言談之間,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人。

      與君共勉。

      推薦視頻

      秋霞视频午夜在线大全,不卡国产福利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精品无码视频中文字幕 精品97久久久久久 日韩熟妇中文字幕 亚州av在线不卡观看
    1. <rp id="cpkq8"><dl id="cpkq8"></dl></rp>

        <td id="cpkq8"></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