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10點10分,一架無人機飛渡赤水河,它的身上綁著一根頭發(fā)絲一樣纖細的鋼絲,如同針引線,將赤水河大橋兩岸主墩索塔連為一體,大橋上部施工由此開始。
赤水河大橋由四川路橋集團投資建設,全長2009米,大橋主跨1200米,主塔高243.5米,為世界上山區(qū)同類型鋼桁梁懸索橋梁中第一高塔、第二跨度的峽谷大橋,被看作是習古高速的控制性工程。
赤水河大橋預計明年建成投用,習古高速也將于2019年底通車,兩岸通行時間,將從現(xiàn)在的40分鐘縮短到1分鐘。古習高速公路是川黔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成后,四川將新增一條南向出川大通道,促進成都—貴州(重慶)—珠三角、北部灣出海走廊的形成和完善,增強四川與東盟、南亞以及澳新等地區(qū)的經濟聯(lián)系,加快四川對外開放的步伐。
赤水河大橋建成后效果圖
大橋建成后,將成為目前亞洲山區(qū)跨徑第一的懸索橋,懸索將如何架設?地處高山峽谷,大橋施工中將攻克哪些難題?記者一一為你揭秘。
怎么架?
世界第一高塔穩(wěn)固支撐,錨索一頭“扎根”懸崖
川貴交界處,赤水河靜靜流淌了幾千年。一邊是貴州,一邊是四川,深切“V”字型的赤水河大峽谷如同一道天塹,阻斷了兩省的交通與往來。
敘古高速已于2016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但是到古藺太平鎮(zhèn)的赤水河畔就成了一條“斷頭路”,而河對岸就是已建成的貴州江習古高速。兩條“斷頭路”要如何連接?赤水河兩岸之間建一座橋無疑是唯一選項。
考慮到復雜的地理地形條件,赤水河采取的是懸索橋設計,大橋橫跨赤水河,但在河中沒有橋墩。需要在兩岸修建“兩塔”、“兩錨”,作為支撐和受力,橋面以懸索拉升。
“兩塔”如同赤水河大橋的兩條腿,一腳“站”在貴州,一腳“站”在四川,分立赤水河峽谷兩岸的半山上。四川路橋赤水河大橋項目經理部常務副經理廖德川介紹,從河谷底部到大橋的最高處,有503米,相當于160層樓的高度。其中,大橋主塔高243.5米,相當于80層樓高,世界上山區(qū)同類型鋼桁梁懸索橋梁中第一高塔。
“兩錨”如同兩只手,與“兩塔”互相配合,將鋼索拉起,牢牢固定在兩岸。兩岸地形有所差異,貴州一岸相對平緩,四川這一岸地處二郎山,山坡接近垂直。“大橋橋梁錨碇采用山巖上開鑿隧道的方式進行,也就是隧道錨。”四川路橋赤水河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唐中波介紹,隧道錨的位置接近山巔,施工過程中必須穿過一段400多米的懸崖。為了提高施工進度,并保護植被,大橋項目部決定在山上開鑿一條施工隧道,這在全國工程建設中都并不多見。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兩座主塔、四川端的隧道錨和貴州端的重力錨已完成施工,懸索橋的四個承力“點”已成,即將開始架設橋纜。牽引先導索,正是懸索橋架纜的第一道工序。
怎么跨?
無人機“穿針引線”,萬噸鋼索將被牽引過江
赤水河大橋采用的是無人機牽引先導索過江,這一技術在懸索橋的建設中并非首次使用,此前“川藏第一橋”的興康大橋就曾嘗試。“但赤水河大橋跨度更長,塔柱的高度更高,飛行難度加大。”
另外,峽谷地區(qū)空氣對流強,對無人機的穩(wěn)定性是一個考驗。為了保證無人機順利跨越1200米,今年4月無人機團隊曾到珠峰大本營試飛,在最糟糕的天氣條件下,測試穩(wěn)定性,幾次調整之后,才達到了最佳的抗風性能。
8月12日上午10點10分,一架特制的無人機從赤水河大橋的貴州端起飛,它牽引著是一根直徑2毫米、長2000米的高強度高韌性尼龍繩,飛行了9分鐘后,穩(wěn)穩(wěn)落在四川端的索塔頂上,在貴州和四川兩省交界處上演一次“飛渡赤水、穿針引線”,將赤水河大橋兩岸主墩索塔連為一體。
唐中波介紹,先導索過江后,再用小繩拉大繩,逐漸加重,最后把鋼繩拉過河,“牽引的鋼繩將一點點加粗,一直達到直徑36毫米。”至此,鋼繩將形成牽引系統(tǒng),架設起施工的貓道,預計12月10日完成主纜架設施工。
大橋有兩根主纜。每一側的主纜長1858米,由338根鋼索組成,鋼索及橋面總重量將達到3.7萬噸。追根溯源,大橋全靠一根發(fā)絲般的先導索“打前站”。